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曝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2016-03-03 19:14:0639健康博客
栏目关注: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终极破解秘方

一、概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基友活性的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所引起的一种病变。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不孕、性交痛等为主要特征,多发于20——40岁的妇女,也有20岁前发病的。本病分布范围广泛,最常发生在卵巢(约80左右)、子宫、子宫骶骨韧带、覆盖子宫直肠窝、乙状结肠的盆腔腹膜和阴道直肠隔等部位。发病机理到目前没有一中圆满的解释,最多的是经输卵管转移性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良性转移学说、直接种植、基因遗传学说、免疫学说等等。

 

二、诊断要点

    有继发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失调,多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经前2---3天阴道少量出血;不孕:深部性交痛;急性腹痛。在子宫直肠窝可触及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表面不光滑,触痛明显,固定的硬结;卵巢子宫内膜异位是可在子宫两侧扪及卵巢,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明显触痛,囊肿在经期迅速增大。

 

三、中医辨证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中医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属于“痛经”、“不孕”、“症瘕”、“月经失调”等病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不孕,月经过多,盆腔包块或经期吐炄,经期尿血,便血等。该病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淤血”,因肝郁气滞或寒湿凝滞或素体脾肾气虚,运血无力或热郁均引起运行不畅,淤血停滞,阻于冲任胞脉,不通则痛;两精不能结合则不孕;血瘀不去,新血不能归经,故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瘀血积留日久,积聚成块,形成症瘕。

 

四、中医辨证分类

 

1.气滞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惊醒不畅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或不孕,经前乳房胀痛,两肋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分析:本证多由于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阻滞冲任,不通则痛,故经前经期腹胀痛;属实证故疼痛拒按;血块排出,瘀血减轻,气血暂通,故胀痛缓解;瘀血阻于冲任,冲任不能相资则导致不孕。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肝经所过之处表现为胀痛。

 

2.寒凝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块下痛减,形寒畏冷,面色苍白,痛甚则呕恶,或不孕,舌暗,苔白,脉弦紧。

   分析:本病因经期或产后寒湿之邪乘虚入侵胞中,与经血相搏,使血运行不畅而瘀滞于胞中,不通则痛,故而痛经;遇热后气血运行暂时通畅故痛减;血未寒凝,因而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瘀血内阻,冲任不能相资,同时胞宫寒凉,不能摄精成孕,故导致不孕。

 

3.气虚血瘀

  主证:经期或经后腹痛,喜按喜温,肛门坠胀,大便不实,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稀,有块,舌苔胖,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分析:本病属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致气血虚损,气虚运血无力致瘀血停滞,冲任不通则痛经;气虚化源不足,血虚冲任血少,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内有瘀血则经血有块;气虚血失统摄,冲任不固则月经量多或崩漏;中气不足则肛门重坠,大便不实。

 

4..热郁血瘀

 

  主证 : 经前或经期发热,甚至经期高热,直至经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月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周期提前或经前延长,量多,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结,性交疼痛,舌质红,或边尖有瘀点,瘀点,瘀斑,苔黄,脉弦数。

  分析:本病属于经期或产后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热;或瘀血内停,积而化热,热邪与血相搏结,足赛胞脉任冲,故痛经;瘀热内结,气血营卫失调故经期发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则见月经周期提前或者经期延长,月经量多,色红;邪热内扰,津液不足则见烦躁易怒或大便干结。

 

5.肾虚血瘀

 

  主证:经期或经后腹痛,腰部酸胀,月经量或多或少或有血块,不孕,头晕目眩,大便不实,小便频数,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分析:素体肾虚,冲任失于温养,血行涩滞,瘀阻胞中,不通则痛,故而经期经后腹痛;肾虚腰失所养则腰骶酸痛;肾虚阳衰,宫寒不能摄精成孕则不孕;肾虚封藏失司,冲任失调故而月经量或多或少;肾虚髓海不充或膀胱失约则见头晕目眩,小便频数

 

五、治疗法则

    本病的治疗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治实勿忘其虚”、“补虚当固其实”的原则,以活血祛瘀为主,病根据不同病因病症型兼而治之。如气滞者治以理气疏肝;寒凝以温经散寒;气虚以益气升阳;热郁以清热和营;肾虚以补肾调经。病根据病的新久,体质强弱决定是以祛邪为主还是扶正祛邪,或是先扶正后祛邪。同时可以结合月经的不同时期血海的盈亏变化采用不同的治法。一般经前以调气祛瘀为主;经期以活血祛瘀,理气温经止痛为主;经后以益气补肾,活血祛瘀为主。 

六、治疗方药

 

1.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 ,活血祛瘀

方药:膈下逐淤汤加减

    当归20g    赤芍15g    川芎10g    桃仁15g

    红花15g    枳壳15g    元胡15g    五灵脂15g

    丹皮10g    乌药15g    香附15g    炙甘草10g

    气滞为主,胀甚于痛者加川楝子15g

    血瘀为主,痛甚于胀加蒲黄15g,重用五灵脂20g

    疼痛剧烈加全蝎3条,三棱15g,莪术15g

    有症瘕者加血竭15g,**甲15g,皂角刺20g,三棱15g,莪术15g

    月经量多者加蒲黄15g,茜草15g,三七粉10g(冲服)

 

2.寒凝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小茴香15g    干姜15g    元胡15g    五灵脂15g

    没药15g    川芎10g    当归20g    蒲黄15g

    官桂15g    赤芍15g

    腹痛甚剧,肢冷汗出者加川椒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

    阳虚内寒者加人参15g,熟附子15g,仙灵脾20g

    湿邪较重,兼有胸闷腹胀,舌苔白腻者加苍术15g,橘皮10g,泽兰15g,茯苓20g

 

3.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补阳,活血祛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    当归20g    赤芍15g    地龙20g

    川芎10g    桃仁15g    红花15g

    汗出畏冷者加桂枝15g,白芍15g

    腹痛剧烈者加艾叶15g,小茴香15g,乳香15g,没药15g

    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15g,干姜10g,姜半夏10g

    便溏者加肉豆蔻15g,葫芦巴15g,补骨脂20g

 

4.热郁血瘀 

治法:清热和营,活血祛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5g    红花15g    当归20g    生地30g

    赤芍20g    川芎10g    柴胡10g    枳壳10g

    牛膝10g    甘草10g    桔梗10g    丹参20g

    丹皮15g

    经行发热者加黄芩15g,青蒿15g

    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5g,枳实10g

    腹痛者加鱼腥草20g,土鳖虫15g,五灵脂15g

    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者加栀子15g,黄芩15g

 

5.肾虚血瘀

治法:益肾调经,活血祛瘀

方药:归肾丸合核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20g   山药20g   山茱萸15g   茯苓20g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瘀血
  • 云南白药胶囊

    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手术出血,疮疡肿毒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详细]

    去看看 ¥26.37
  • 复方血栓通胶囊

    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用于治疗血瘀兼气阴两虚证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症见视力下降或视觉异常,眼底瘀血征象,神疲乏力,咽干,口干等;以及用于血瘀兼气阴两虚的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症见胸闷痛、心悸、心慌、气短乏力、心烦口干者。[详细]

    去看看 ¥24.6
  • 七厘散

    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跌打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详细]

    去看看 ¥64.0
擅长瘀血专家更多
  • 刘云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

    擅长领域:失眠症、周围性面瘫、三又神经痛、偏头痛、眩晕症、阿尔茨海默病、脑梗死、睡眠障碍、面肌痉挛、帕金森病、疲劳综合征、带状疤疹神经痛、焦虑抑郁症、癫痈、不安腿综合征;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急慢性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等)、高血压病、面神经炎、帕金森病、老年痴呆、各种疼痛(头痛、带状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眩晕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且擅长冬令、夏令膏方的调理。

  • 张久亮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面神经炎等其他内科杂症。

  • 金哲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擅长领域:主持了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等20余项课题。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SCI发表12篇。已培养研究生50名、硕士生22名、博士生27名、博士后1名、师承弟子11名。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