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士是印尼华侨,乳腺癌术后一年半发现胸壁长了个肿物,医生诊断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孙女士虽然感觉不到痛,可还是很害怕,担心自己时日不多了。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主任苏逢锡教授说,乳腺癌转移其实不需过度担心,大多数病人经过规范治疗,都可以获得较长的存活时间。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不管乳腺癌转移到何处,都必须首先寻找乳腺专科医生治疗,再由乳腺专科医生决定,是否邀请相关科室的医生会诊。
苏逢锡教授进一步解释说,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目的地是骨头、其次是肺,再次是肝。肿瘤细胞通过血液等途径跑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因此只要发现转移,就一定要进行全身检查,除了现有的病灶,是否还存在其他部位转移的可能。
临床上有些病人以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要进行转移癌的对症治疗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会导致病人反复受苦,治好了一个,又会出现第二个。只有由乳腺专科医生,针对病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采取化疗、放疗、手术、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不同方法,才会达到处理转移癌的最佳效果。
苏逢锡教授说,临床上发现有的病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手术完没多久,就马上又回来复查是否转移了。其实,乳腺癌术后短期内复发的可能性比较小,有的病人自己摸到原伤口处有块状物,这也许是术后的水肿或疤痕,而非转移癌,无须恐慌。乳腺癌术后正确的复查时间理应是前2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2—5年每半年复查一次;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
但这并不代表乳腺癌转移无须重视,因为乳腺癌的远处转移,仍然是乳腺癌致死的主要原因,75%的复发患者会发生骨、肺、肝、脑、卵巢等器官组织的远处转移。而且,苏逢锡教授特别强调说,乳腺癌转移灶应该重新进行病理检查,因为临床上经常发现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分子病理类型不一致的情况。目前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需要术后进行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HER2(上皮生长因子II)等分子分型,以指导后续治疗,因为ER、PR阳性的患者对内分泌治疗更敏感,HER2阳性的进行靶向治疗则会获取更好的效果,进行这两项治疗,患者可以显著延长生产时间。但是,如果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的分子病理类型不一致,那么治疗策略也要随之改变。转移病灶的治疗要按照其分子分型的治疗标准进行,而不应受到原发灶受体状态的影响。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文慧;通讯员:梅枚)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8月15日在线发表于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的新研究:患有乳腺癌并需要化疗治疗的孕妇,不应该因为怀孕放弃治疗或提前分娩。